泰北孤軍—他們的故事

  大多數人知道”美斯樂”這個地方多因20多年前台灣有一個”送炭到泰北”的活動以及柏楊先生的"異域"這本書.但是對它真正的歷史源由卻知悉甚少!我之所以想整理書寫這一段文字完全是因為泰北義民文史館中的英烈紀念館為緬懷先烈與剿匪抗戰將士殉國之功勳,供奉著許多先烈的牌位,當時我看到其中一個牌位上面寫著"隊員小李君之靈位"!一個出生入死為國殉職之人, 竟然沒有人知道他叫甚麼名字,就這麼莫名可悲的結束一生!歷史的殺戮與悲悽都是由少數人開端,卻有許多無辜之人捲入並且受害!孤軍的歷史是這麼開始的...........

  從1949年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變節投共的昆明事變開始,當時,中央駐防在國軍部隊有第26軍及第8軍兩支部隊;第26軍軍長是余程萬,第8軍軍長則是李彌。盧漢在暗中投共後,軟禁此二人脅迫一起投共,而26軍和第8軍,得知軍長被俘虜後,集中兵力強攻昆明。守城部隊不敵,先後釋放李彌和余程萬,國軍原先計畫與兩軍之力攻下昆明,不料余程萬得知共軍陳賡主力已進入雲南,作出錯誤判斷而撤離昆明,向越南邊境方面轉進。當時李彌的第8軍以為余程萬的政治立場搖擺不定,不敢貿然進入昆明,也下令第8軍從昆明向滇西撤軍。因此六萬多人的大軍歷經十幾個晝夜急行軍後,撤到中緬邊境最後一道防線--沅江。由於隊伍中夾雜老弱婦孺,在元江鐵橋被共軍部隊追擊下,第8軍已是傷亡殆盡。只剩下第26軍的93師278團(第26軍在余程萬軍長的帶領下退到了越南,在進入越南境內被當時法軍給繳械了。其中278團譚忠和主力部隊分道揚鑣,自行向滇緬邊境撤退),和第8軍237師的709團(這支殘軍主帥是709團的李國輝團長),合計1000多人退入緬甸邊境。

  李彌將軍到了曼谷,重建二十六軍,把呂國銓將軍,擢升為軍長,改編709團為193師,擢升李國輝將軍當師長。改編278團為93師,委派留在香港的 彭程 先生當師長, 彭程 先生曾在二十六軍當過團長和附員。孤軍兩度擊退緬甸政府的軍隊,並且以反共救國軍的名義數度反攻雲南,但是在聯合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分批撤回台灣,孤軍於1953年及1961年開始第一次及第二次撤退,李國輝將軍的193師撤到台灣,而93師的3軍(李文煥)及5軍(段希文)卻留下來。

  關於3軍和5軍不撤的原因,有著各種謠傳,一種說法是兩軍官兵大多數跟當地(緬甸和泰國)居民結婚,生下子女,拖家帶眷,不願也不敢向台灣冒險。另一種說法,就是上級明示或暗示,要他們留下來,以待天下有變伺機而動(段希文將軍接獲雲南省黨部書記長李先庚,轉達蔣中正總統「密令」繼續留在異域奮鬥)。但依常情判斷,這兩種情形應該都有。所以第二次大撤退完成之時,停留在泰緬邊境的殘留孤軍,以3軍5軍為主!

  當時,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本部及外交部,雷厲風行的在執行撤軍,強調不留一兵一卒在滇緬邊區,第一次撤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還對外宣稱:...所有拒絕尊重中華民國政府勸導之游擊隊人員,非中華民國政府所能左右,中華民國政府重申對於此類人員,將不維持任何關係,或給予任何援助或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彼等繼續留緬,或彼等之任何行為,不再擔負任何責任。沒有撤台的段希文將軍等部隊,背負著「抗命罪」和「叛軍」的身分,相忍為國,繼續為國效命!日後,柏楊先生貼切的寫下"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 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因生存需要,應泰國軍方要求,孤軍主將段希文、副將李文煥、參謀長雷雨田與內部決議,出面協助遠征泰國政府非常頭疼又久攻不下的苗共和泰共。經孤軍多番浴血決戰再決戰,最後完全將之平定,孤軍亦死傷過半。消息傳至曼谷,對泰國政府言之,乃天大喜訊(因泰國政府花了七、八年都無法剿滅的苗共,孤軍只用了三十五天,徹底予以瓦解,當年的孤軍在考牙山的光榮戰史,至今仍是泰國軍中的傳說),而孤軍用生命換取勝利的奮鬥精神感動了泰王蒲美蓬,主動邀請孤軍將領踏上泰京之路,御賜公民權和居留權,由此方確定了孤軍在泰北以傭軍形式長久駐留的必要性。在頒授典禮上,段希文向泰王跪下領受,由衷感激蒲美蓬願意收容這批哀哀欲絕、天地不容的國際孤兒。

壹.孤軍源起

  西元1949年神州易色,12月9日前雲南省主席盧漢變節,國府張群秘書長'駐滇國軍第八軍軍長李彌'第二十六軍軍長余程萬,被扣昆明省府五華山,兩軍採取強烈攻擊,張及李余倆將軍先後獲釋飛台,共軍旋即入滇,在倉促間國軍應戰失利,自通海'建水,蒙自一帶向西南轉進,第二十六軍一部撤至海南島,一部入越南,第八軍最後於元月19-25日在元江背水之戰,因第170師師長孫進賢降敵炸橋,致全軍覆沒,第42師師長石建中壯烈成仁,僅餘第709團李國輝部突圍逃出,再經蠻宋一戰後,於2月28日退入緬境,在孟棒與第二十六軍之278團譚忠部會合,共約1500餘人,進駐小孟棒' 三島一帶,休養整備並與國府及李彌將軍取得聯絡,此即為孤軍最早起源.

貳.孟果大其力之戰

  西元1950年3月駐防距大其力東北方約二十公里,孟棒孟果之孤軍,雖就地休養,但備受各方壓力,為求生存一面極力向緬甸政府溝通求和妥協,一再表明無侵占領土野心,並即將伺機返回大陸之意,而一面積極整備應變,將部隊改編定名為"復興部隊"計:

1.總指揮兼第709團團長-----李國輝
2.副總指輝兼第278團團長----譚忠
3.特務大隊長----陳龍
4.搜索大隊長----馬守一
5.獨立第一支隊長----張偉成
6.獨立第二支隊長----蒙保業
7.獨力第三支隊長----石炳麟

  嚴明紀律,宣撫安民,不意緬方即以驅逐入境者為由,乃於6月16日至8月23日之間,由景棟調動陸軍先後約兩個團之兵力,在空軍支援下,由孟叭,孟嶺之線,數次大舉進攻駐孟果一帶陣地,鏖戰月餘,孤軍大勝,傷亡慘重,斬獲械彈車輛俘虜甚多,其間緬空軍總司令亦因低空飛越掃射被擊落墜地身亡,震驚中外,嗣經和談,孤軍忍讓,於同年8月23日撤出大其力,而轉入山區活動,以顧其顏面,平息爭端.

叄. 孟薩整訓反攻雲南

  西元1951年春,孤軍整訓備戰,各方投效,聲勢浩大,戰力加強,4月11日,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正式在孟薩成立,李彌主席兼總指揮,呂國銓'李則芬'柳元麟'蘇令德'李文彬為副總指揮,各司其職,自4月22日至7月8日兵分兩路反攻雲南,北梯隊,由總指揮親率,193師李國輝,第三縱隊罕裕卿'第四支隊罕富民'第九縱隊馬俊國'第五支隊石炳麟為主力,攻戰目標---耿馬,南梯隊由軍長呂國銓指揮,轄278團(欠一營)' 彭懷南團'程時熾'張偉成'蒙保業等三個支隊為助攻,相機進入國境孟達'南嶠之線進出,策應北路作戰,羅紹文'李文煥'張國柱'文興州'文雨辰'甫景雲等部則實施游擊,配合支援,各部士氣旺盛,戰力堅強,6月18日光復滄源,28日攻克雙江,7月6日耿馬'10日瀾滄'15日緬寧,連戰皆捷,戰果輝煌,震驚西南,正待揮軍直搗昆明,而共軍第14軍軍長李成芳於8月初集結其所轄第40'41'42師等三個師兵力,並在雲縣'昌寧'順寧'鎮康等縣集合民兵萬餘人,在緬寧'耿馬一帶徵集民伕'擔架萬餘人,軍部推進至順寧,42師進駐鎮康'41師推進至耿馬以北山區'40師進至緬寧'雙江間,形成合圍之勢,大舉進犯,逼退孤軍,反攻之戰,宣告終止.

肆.血戰薩爾溫江與第一次撤台

  西元1951年9月孤軍轉抵孟薩,一面調整部署,就地給糧,一方面加強防務,積極整訓,10月5日在孟薩基地成立反共抗俄大學,區分為軍官'學生'政工'財務'行政'通訊'機砲等七個中大隊,每期集訓人數約三千餘人,風雲際會,投效日眾,兵力超過三萬餘人,遍布薩爾溫江流域,正期策應台海進軍大陸,不意自西元1953年3月15日起,緬方又調集大軍九個步兵營'砲兵'戰車憲兵各一營,卡車二百輛,在孟板以南之南塘'南馬蘇潘'沙龍等薩爾溫江西岸渡口,直接渡江建立橋頭堡工事,向沙拉據點守軍鄒浩修營,形成包圍,強烈進攻,由15日戰至17日,守軍沉著應戰, 19'20兩日,其餘後續緬軍在空軍配合下,又以排山倒海之勢,以人海戰術,日夜輪番攻擊,狀況慘烈,均被擊退,戰事陷於膠著,21日守軍馳援到達,由李則芬中將統一指揮,兵分三路,由參謀長杜顯信將軍指揮保一師向沙拉以北進攻,派高霖大隊長率部迂迴攻佔塘屯橋頭堡,打擊敵軍側背封鎖南馬渡口,高霖勇戰殉職,中路段希文將軍部率軍官大隊向沙拉以南迂迴,由陳茂修部主攻,熊天霸'尹可丹兩隊配合攻佔蘇潘橋頭堡,封鎖沙龍渡口,南路馬守一縱隊攻佔沙拉,馬克魯拉,封鎖大巴楞渡口為目標,李黎明部率學生隊為預備隊與指揮部,醫護站均在孟漢,由於各部協調合作,士氣高昂,奮勇前進,雖經慘烈戰鬥而大獲全勝,血染薩爾溫江,殲敵403人,俘虜71人,鹵獲野砲1門'小砲21門'81迫砲6門'機槍42挺'步槍'卡賓'衝鋒'手槍共542枝'望遠鏡15具'橡皮船21具.孤軍陣亡官兵41人'傷54人.在孟布方面,緬軍調集十四個步兵營,中型戰車12輛,裝甲車24輛,在陸軍副總司令左蘇將軍指揮下,自3月29日至4月8日兵分三路向駐孟布的193師李國輝部行包圍攻擊,戰鬥激烈,迄17日經守軍配合到達援軍轉守為攻,兩面夾擊下,終將擊潰,亦斃敵111人,俘49人,鹵獲81迫擊砲2門'機槍21挺'步槍201枝'衝鋒槍33枝'緬刀300把,彈藥無數,守軍傷21餘人,學生隊長孫占奎英勇成仁,此役震驚中外,緬政府至感無顏,乃向聯合國提出控告,經聯合國大會列入議程,於1953年4月23日在第七屆常務理事會以第707號決議案通過,要求孤軍撤台,同年5月,由美'中'泰'緬派出代表在曼谷成立四國委員會主持撤軍,計自11月18日開始至1954年3月30日先後完成由緬經泰國南梆空運撤台官兵及眷屬共7288人,一場慷慨激烈的戰至此結束.

伍.江拉重整與第二次撤台

  西元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期間,滯留邊區孤軍因應大陸實施三面紅旗,人民公社,發動金門砲戰與天災人禍等重大變化,在泰緬寮邊境江拉地區,重整編組,由柳元麟中將任總指揮,下轄第一軍軍長呂人豪'第二軍軍長甫景雲'第三軍軍長李文煥'第四軍軍長張偉成'第五軍軍長段希文,另有由台調派特戰教導總隊投入,各方響應,精武備戰,士氣如虹,正期壯大,結果又因中共緬軍兩面合擊,戰況慘烈,孟棒失守,第三軍副軍長劉紹湯將軍湄江壯烈成仁,第四軍蒙保業師長亦不幸殉職,以形勢逆轉,被迫放棄江拉,退入寮境孟信'南他'東朋'芒光'南梗'回塞等地,總部設於南梗,因緬甸政府再度向聯合國控告侵略,乃被迫於1961年5月完成第二分批經泰國清邁機場空運撤台,共計5000餘人.

陸.泰北諸戰役

一.軍事最高統帥部文告中譯本

  留置泰'緬邊區之部隊,於佛曆2504年(1961年)撤返台灣一部份,剩餘約四千餘人,由段希文將軍'李文煥將軍率領,仍於泰'緬邊區從事反共活動,其後八'九年來未受任何方面補給,官兵生活十分艱苦.泰國政府鑒於此部隊對我國家之安全關係甚為重要,多次向中華民國政府交涉處理,終未能解決. 2511年我政府派參謀總長(Gen.THAWEE-JULASUB)親赴台灣交涉,達成協議,對此部隊由我政府權宜處理,我政府鑒於我國北部清萊省山區苗共猖獗殺我清萊省長,若用此反共部隊清剿苗共乃恰當處理方法,經與段'李倆將軍商談,達成協定,接受我政府補給,負責清剿清萊苗共.該部於2513(1970)年12月10日開始出征至2518(1975)年,歷史5年時間,6次圍剿,終於將該地區苗共擊潰,該部官兵能吃苦耐勞,勇敢作戰,不怕犧牲,5年來,此部隊總計傷亡200餘人,為我國家流血流汗,立下不可磨滅之功勞,茲將該部隊作戰經過列諸於後,願我國人共明鑒之. 

二.帕蒙山地區之役

第一次出征作戰

佛曆2513(1970)年12月10日,段希文將軍部兩個隊200人,由指揮官張鵬高率領,李文煥將軍部五個隊500人由指揮官沈家恩率領,由美斯樂基地出發,車運昌孔央洪'蠻芬'沈部由央洪出擊,攻帕腰山區回八亮'龍塘'白土寨之苗共,激戰三日夜,將之擊潰而攻佔該三地,張部由蠻芬出擊萊弄山區之南松'回賀兩地,激戰三日夜,擊潰苗共佔領該二陣地,此役殲帕腰山區苗共共50餘人,殲萊弄山區苗共30餘人,沈部傷亡官兵30餘人,張部陣亡少校中隊長許光前等4人,傷少校中隊長何仲三等20餘人.沈部以回八亮'龍塘為基地,張部以回勒為基地,從事休整,2514(1971)年4月間,沈部回八亮基地交由張部字金有待(100人)接守,沈部進駐帕蒙山帕當.

第二次圍剿行動

佛曆2514(1971)年11月12日,李部沈家恩率四個隊400人,由帕當出發,掃蕩回漢'回苦'韓三'韓五地區,段部徐劍光率200人由回勒出發,車運央洪掃蕩帕腰山區龍塘附近地區,17日攻佔龍塘,續向白土寨掃蕩前進,此役沈部擊斃苗共30餘人,徐部擊斃苗共20餘人,沈徐二部各傷亡10餘人.

第三次圍剿行動

佛曆2515(1972)3月22日.段部徐劍光率200人離龍塘至央紅集結待命.4月1日10時搭車至孔昌郊外,與美斯樂車運而來.由曹賢義率領200人會合後,向回散苗共掃蕩,李部陳繼懷率400人由帕當出發,亦指向回散苗共地區掃蕩前進,苗共聞風逃遁,4月3衵各部會師回散,翌日曹賢義部離回散車運邦卡,就向北掃蕩回定奪'回扎英地區,4月4日徐劍光率部與由回八亮東進之吳榮昌部200人會師回梗,翌日南下向門克回扎英地區掃蕩前進,與曹部南北夾擊回扎英地區苗共,4月8日在回扎英會師後.曹賢義歸徐劍光指揮掃蕩白土寨回崩地區,此役斃苗共50餘人,鹵獲甚多, 我傷亡7人.

待續.......

以上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JBT9G0OZBRK.NmdyKMWO/article?mid=518

清境社區營造網 DESIGN © 2011-2016 www.cingjing.com.tw